
FRB褐皮書解讀 2025年9月
美國經濟現況分析與FOMC金融政策展望
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(Federal Reserve System,以下簡稱FRB)於2025年9月3日公布的褐皮書,為我們提供了美國經濟「當下」的重要洞察。
褐皮書將成為9月16-17日舉行的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(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,以下簡稱FOMC)討論的重要參考資料。
以下我們將從全美12個地區的實地報告中,整理出「哪些領域表現強勁,哪些領域顯現疲軟」,並以正面/負面因素分類條列,同時深入淺出地解析這些數據對FRB貨幣政策的影響,讓您能在短時間內掌握全貌。
目錄
重點摘要
正面因素
AI與數據中心投資表現穩健:
在AI技術導入加速的背景下,多個地區的數據中心建設表現突出,為不動產市場的一角提供支撐。亞特蘭大、堪薩斯城等地區更成為電力需求的推升因素。
價格走勢「大致溫和」:
10個地區將物價上漲評估為「溫和~平穩」。企業在成本轉嫁方面採取謹慎態度,競爭帶來的降價壓力也時有所見。
勞動市場過熱感緩解:
11個地區的就業情況維持橫盤,多數地區的薪資成長幅度為「溫和~平穩」。人力供給改善的報告也有助於通膨壓力的緩解。
部分地區成長前景樂觀:
達拉斯地區的服務業與製造業均呈現加速成長,零售銷售與放貸量也有所增加。費城與克里夫蘭地區也呈現「溫和增長」。
房市支撐因素:
利率的些微緩解、價格調整,以及不動產與建設業者的優惠措施,使得既有房屋與新建房屋的銷售出現小幅回升。波士頓地區甚至出現年比銷售增長。
負面因素
個人消費疲軟:
消費出現輕微減速。外食與家庭用品需求軟化,國際旅客減少也使觀光業趨緩。新車銷售維持橫盤至下滑。
關稅導致成本上升:
幾乎所有地區都指出關稅相關的價格上漲。部分地區的原料成本與銷管費用超過銷售價格,未來也有進一步漲價的預期。
就業趨於謹慎、裁員增加:
由於需求前景不明,企業抑制招聘,透過自然減員進行人力削減的情況擴大。移民勞動力供給減少也對建築業造成負面影響。
商業不動產疲軟:
空置率上升、租賃公寓供給過剩、原料採購與高利率導致開工延遲。辦公室物件朝向高附加價值的選擇性發展(這與8月下旬路透社的報導一致)。
金融面脆弱性:
部分地區出現授信品質小幅惡化、逾期與呆帳增加,紐約地區更出現存款縮減與放貸需求疲軟。中小企業的資金週轉因關稅與授信緊縮而承受重壓。
從正負面因素看美國經濟現況
積極面向
全美景氣雖有起伏,但在AI導入加速的背景下,數據中心投資正在擴大,對不動產與能源需求的部分領域形成支撐。通膨方面,多個地區將價格上漲評估為「溫和」,企業考量客戶的價格敏感度而抑制轉嫁,競爭也在部分場合形成降價壓力。
FRB密切關注的勞動市場方面,就業維持橫盤,薪資成長幅度維持在「溫和~平穩」的程度,過熱感已有所退卻。這種情況支持了一個重要觀點:「既然薪資通膨並未發生,即使出現關稅通膨,也很可能只是暫時性的物價上漲」。
以達拉斯為首的部分地區,服務業與製造業出現回升,零售銷售與放貸也轉為增勢。房市方面,微幅的利率下降、價格修正與銷售優惠措施奏效,部分地區確認銷售出現小幅回升。預期川普政府為了明年的中期選舉,將認真推動住房取得支援政策,因此房市復甦將成為美國經濟的一個積極主題。
消費者支出動向與關稅通膨
另一方面,個人消費因追求性價比的趨勢加強,外食與家庭用品表現疲軟。觀光業也因避免漲價而失去動能。原本各航空公司的財報就顯示「商務需求穩健,但個人觀光需求減速」,這個趨勢並非始於今日(航空業期待關稅問題緩解後的短期復甦,因此財報本身並不算太差)。不過,結束夏季假期後,航空旅客需求本就有季節性減速,若持續過久,恐將因企業業績下滑而導致景氣進一步惡化。
關稅導致的成本增加幾乎在全美都有所指出,保險、公用事業與科技相關費用的上漲也相互疊加。雖然如前所述,成長率本身維持「溫和」,但確實觀察到通膨壓力。
就業、商業不動產與信用狀況的前景不明
企業因需求不確定性而在員工招聘方面採取謹慎態度,自然減員與裁員增加的報告不斷出現。移民勞動力供給減少對建築業造成陰霾。就業環境確實已經疲軟。
商業不動產方面,空置率上升與供給過剩持續拖累,高利率與關稅影響導致新開工延遲的案例接連出現。這與8月下旬路透社英文版的報導一致,商業不動產風險仍在醞釀。金融面也出現部分逾期與授信品質惡化,特別是中小企業因關稅負擔與授信環境緊縮而面臨資金週轉困難。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,都顯示當前不景氣感正在加劇。
貨幣政策展望
重點整理
去通膨進程持續,但關稅與非勞動成本(人事費以外)存在上行風險:
物價「大致溫和」,但原料成本與銷管費用上升以及未來漲價預期仍為風險因素。連續大幅降息的門檻略有提高。
勞動供需緩解支持降息空間:
就業橫盤、薪資溫和與核心通膨壓力緩解相符。若景氣下行加深,將成為寬鬆政策的論據。
需求指標疲軟值得關注:
消費減速與企業信心分歧強化了無需額外緊縮、觀望偏向的立場。
金融環境參差不齊:
部分地區放貸增加、標準放寬,但另一方面授信惡化與呆帳增加。從金融穩定角度來看,「階段性、數據依賴」的做法較為妥當。
產業間兩極分化:
AI、數據中心、能源需求提供支撐,可能防止整體景氣觸底。這也是對急劇寬鬆政策的猶豫因素。
總結
本次褐皮書顯示,當前通膨壓力已轉向「大致溫和」,但關稅、保險、公用事業與IT相關費用上升等非勞動成本的黏性仍然存在。
不過,勞動市場維持橫盤,薪資也趨於穩定,去通膨持續的基礎正在形成。此外,個人消費疲軟、企業招聘謹慎、商業不動產疲軟等需求面的步伐確實缺乏力道。金融面雖然各地區的放貸與標準動向有所分歧,但逾期增加與授信品質小幅惡化也開始被觀察到,金融環境整體而言處於「謹慎觀察」的階段。